柏林之窗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柏林之窗

德国研究的未来力量

德国研究的未来力量

——记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德国的过去与欧洲的记忆”讨论会

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2010级硕士生 王世岳

 

DAT00002

来自全球十多所德国研究中心的四十位研究生

      

2013724日至26日,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举办的“德国的过去与欧洲的记忆”讨论会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召开。位于英格兰第二大工业城市伯明翰的这座美丽的大学建立于19世纪。他见证了英国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中的崛起。在校园中,人们仍然可以看到极富产业革命时期特色的红砖建筑。因而,伯明翰大学也被称为“红砖大学”。伯明翰大学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都享有极高盛名,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人,伯明翰大学德国研究中心(IGS Institute of Germany Study)一直是英国国内乃至全世界德国研究领域的重镇。

       来自十余所大学和研究中心的近四十位研究生参加了这次活动。我与德语系的何莲花同学以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研究生身份参加了这次讨论会。按照研究题目,四十位研究生被分成若干小组,并在小组中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报告。报告之后,其他的研究生进行提问和评论。尽管这四十位研究者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院校,所研究的领域也千差万别。大家仍然对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专业的同学所做的报告充满兴趣。许多时候,每人半个小时的报告和讨论时间并不能满足与会者求知的热情,在茶歇时,大家会围绕刚刚讨论的题目继续交流看法。

       针对与会者研究生的身份,主办者还特地为同学们举办了“学术供给市场”和“学术发表过程”两个工作坊,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向同学们传授在学术市场中就业的技巧和在学术论文发表方面要注意的问题。伯明翰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两位入职不久的教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博士研究生在毕业后,选择就业时会遇到的问题和需要进行的准备。而来自伯明翰大学的罗纳德·斯拜尔斯(Ronald Speirs)教授则向同学们讲解了期刊论文写作、发表和使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斯拜尔斯教授特别强调,作为研究的新生力量,博士研究生在撰写期刊论文时应该特别注意考虑到自己所要发表文章期刊的读者群,针对读者的定位而有的放矢。此外,还应该摒弃过分着重期刊排名的想法,在学者们搜索论文时,并不看重论文发表刊物的排名情况,而是更加注重论文的针对性和原创性。

       在不知不觉中,此次参会的同学们开始相互熟悉。大家讨论的题目也不再局限于报告所涉及的领域。讨论的题目开始扩展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不同领域。在会议即将结束时,来自多伦多大学的安德里亚跟我说,我们需要想的,应该是下一步怎么做。针对研究生的讨论会不仅是一次学术成果的交流会,也是一个研究者相互交流的平台。怎样利用好这样的平台,让学术语言成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之间相互交流的语言,是成为未来研究者的必修课。

       在近四十位研究者中,来自亚洲的仅有何莲花同学和我以及两位东京大学的同学。而我们两人也成为了仅有的两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在报告中,可以深刻体会到欧洲话语在德国研究中所特有的话语权。然而,思考角度的单一性更加体现了来自东方世界与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研究者的视角对于德国研究的重要性。

       转眼间,三天的会议便即将结束。三天来逐渐熟悉的同学们相互间依依惜别,并商定一定保持联系。我想我与各位与会者的感受一样,一次学术会议带来的不仅有知识上的丰富与学术视野的扩展,更有对于学术工作的喜爱和对未来工作的更加清晰的展望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