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培养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培养

东京听课小记

东京听课小记

 

王一力

 

2010年1月18我随同德国研究中心的一行老师和同学到日本东京大学进行了为期5天的学术交流。这次学术交流的主题是“DasEigene und das Fremde”,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探讨德国与东方的相互影响。虽然早先在一些“Germanistentreffen”的活动中也曾听过一些中德学术交流的讲座和会议,但这次是中、日、德三方的学者和同学共同参与的学术讨论,即使是在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次难得的盛会,而且第一次来到东京,终于可以一窥这一东方时尚之都的魅力也使我激动不已。

 

这次学术交流以Blockseminar的形式进行,共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有两位研究领域相同或类似的学者各做一个报告,每个报告大约持续60分钟,之后有20分钟的讨论时间,分别从历史、哲学、法学、国际政治、戏剧和小说的角度进行了交流。

 

对于我这个学德语文学的学生来说,很多报告的内容都比较陌生,从早晨9点到晚上5点,听来自三个国家老师和学生的讨论,要听懂用各种口音和语速的德语报告(大部分报告都是用德语进行,只有少数几个用英语),对我的注意力和德语听力都不得不说是一次挑战,当然同时也获益匪浅,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激起了我更多的兴趣。通过陈洪捷教授的报告我了解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当年在德国大学的学习经历,找到了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包并”思想的源头;哲学系靳希平老师风趣形象地讲述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庄子的阐述和理解,私下觉得靳老师平易近人的形象和讲课方式颇有苏格拉底的风范;两位法学界的老师分别从中德两种视角阐述了对死刑的看法;第二天下午,连玉如老师有关中德关系的报告从各个角度谈到了中德在世界政治中所处地位和面临问题的相似之处,之后的讨论环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有人提到德国新闻报道中偶尔流露出对中国敌对或不满的情绪,靳老师打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比喻,即中国和德国就好比是两支球队进行足球比赛,但与普通球赛不同的是,中国队员的人数是德国队员的几十倍,可是中国队员起步晚,经验不足,有时候还不清楚球赛的规则,不只用脚踢球,还用手抱球,这样引起德国队员的不满也是自然不过的。笑过之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还是相信,随着中国法制的逐渐完善,这场球赛课可以成为一场双赢的友谊比赛。

 

第三天报告的主题是文学,上午由中国和德国两位老师分别讲述了布莱希特对中国和日本古典戏剧的理解和运用。东京大学的Sougo Takahashi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了日本的古典戏剧--能剧,可是要想听懂这位日本老先生的报告,着实不易,只能通过阅读材料有了一点大致的了解。下午的两个报告以回忆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为主题,Almut Hille教授展示了当代德国的一些记忆小说和发展阶段,潘璐老师以余华的小说《活着》为例和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讲一点在对东京的观感,不得不说日本的确是一个注重细节的民族,举一个我在下榻的旅馆发现的细节,第一晚在旅店洗完澡后,发现浴室里的镜子有一块上没有被雾气遮住,依然清晰可见,开始还以为这块玻璃使用了什么特殊材质,后来用手一摸才发现这一小块玻璃后面有加热装置,难怪上面不会附着水蒸气了。最后一天行程自由安排,导游把我们带到了东京银座,各种奢侈品云集于此,真切体会到日本时尚之都的魅力,但也有一点小小不愉快的经历,在东京繁华街头闲逛时偶遇一辆写满标语的车驶过,一边以极大的声量放着日本民族歌曲,虽然我不知道歌词的意义,但还是使我不禁浑身打了一个冷战,电影《南京!南京!》中的镜头也不禁浮现眼前,看来中、日两国人民之间要像德、法之间那样达到彻底和解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这次的交流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无疑使我们对日本东京有了更多的了解,消除了一些固有的偏见和误解。